第282章 见识东洋刀与东洋刀法_铁肩柔情
笔趣阁 > 铁肩柔情 > 第282章 见识东洋刀与东洋刀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82章 见识东洋刀与东洋刀法

  观察了一会打斗现场的何晓军,看出了白玉兰在这场的打斗中,输的并不是武功,而是手中的武器与力气。

  白玉兰因为她手中的匕首是轻兵器,而她自己的气力又比不上对方,以致不敢硬接对方的重兵器,只是采取削、拨、点等小巧的招式和靠灵活的身法来与对方对峙,大大限制了她的武功发挥,让她落在了下风。

  与白玉兰交手的人,是一个年青得可以的日本人。看样子,那个日本人不过十五六岁左右,还一脸的稚气。

  从双方交手的情形中,何晓军还看出了那个年轻日本人的交手经验关不丰富,招式的运用与衔接间,都带着生涩、滞碍。不过,从这人对招式的娴熟与力气的运用到位中,又看出了这人的功底不弱。

  而那个一直旁观的日本人,是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。从那人孤傲的神情中,何晓军估计他是一个上位的人。

  留心观察了这个中年日本人与年青日本人的言行举止之后,何晓军确定了这个两人正在进行一场现场的教学。因为,每次那个年青的日本人出现纰漏,那个中年的都要咕噜一番,然后那个年青的态度恭敬地回应。

  这情形说明了,中年的日本人就算不是年青日本人的师门长辈,起码也是他的上级。最少,中年的日本人功夫要比年青的日本人高。

  留意到这情形后,何晓军就更是惊心。年青的日本人,已经把功夫要比自己高的白玉兰杀得无还手之力,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在旁,就算他想出手救白玉兰,也有心无力。

  可能是为了让那个年青的日本人练手,也可能是另有目的,日本人现在对白玉兰玩猫捉老鼠的游戏,并未想置她于死地,否则,不要说那个旁观的师傅级出马,就是年青的再加把劲,相信白玉兰的处境就堪忧。

  见到了白玉兰暂时没有生命的危肋,何晓军连忙留意起了日本人的武器与功夫来。

  从前世那个资讯爆炸年代过来的何晓军,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眼前那日本人用的武器与功夫,但他还是知道这个日本人用的是东洋刀和东洋刀法,因为,从前世各类资讯中,他对这两样的东西有所涉猎。

  东洋武士刀,又称为平面碎锻复体暗光花纹刃,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。这种刀历史悠久,久负盛名,在北宋时,文人欧阳修就曾赋《日本刀歌》一诗,赞美过此刀。

  东洋刀以锋利和钢质好着称。

 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《保镖》中,就有一个用日本刀煽情的情节:一丝围巾飘然而下,碰上日本刀刃后断为两截。由此可见,东洋刀的锋利世界着名东洋刀的钢质好也是世界闻名。做机械出身的何晓军就知道有一项这样记载:武士刀最被推崇的是镰仓时代名匠正宗的作品,那些作品里铁砂中含有天然水铅,钢口连后来欧洲的科学家都惊叹不已。

  军迷的何晓军还看过一段视频:美军用重机枪大概30米距离射击一把日本刀,日本刀顶住了头两发的子弹,第三发子弹才被打断。而米处依然可以射穿60cm厚的土层。由此可见日本刀的质量。

  连英勇善战出名、用大刀也出名的中国名将许世友,都特喜欢日本刀,个人就有十多把东洋刀。

  何晓军与白玉兰打交道时,曾经见识过她随身携带的那把匕首,做机械出身的他清楚那把匕首的成色不错,但现在,眼利的他看到了白玉兰手中的匕首,每与对手的刀接触,只要力度大些,就会被砍出一个缺口来。

  自小对各种武器有浓厚兴趣的何晓军,前世时曾经查过资料,知道东洋刀依据形状、尺寸分为太刀、打刀(刀)、胁差(胁指)、短刀等几种。

  太刀:一般较刀为长,刀身弯度亦较高,多用于马战。

  刀:又称打刀,一般较太刀为短,刀身弯度亦较低。长度超过60cm以上。

  胁差:又称胁指,指长度的刀。

  短刀:长度未満30cm的刀。另外,30cm以上但是没有刀刃的平造制法制成的刀,通称寸延也常被归为短刀。

  现在那个与白玉兰交手的日本人,就是拿着一把打刀,而且他的身上还挂着一把短刀。没有出手的日本人,也带有两把刀,他身体的左侧腰间挂着一把打刀,右侧腰间挂着一把胁差。

  何晓军留意到那个与白玉兰对敌的日本人,他除了双手握刀的姿势与中国常见的武功有别之外,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招式来来去去不过就几下。不是说东洋的刀法厉害吗?怎么就是这些简单的招数呢?

  不过,何晓军留心观看下来之后,就看出了一点门道来。

  一是这个日本人的脚下功夫不凡。虽然,那日本人的刀法来来去去只是几招,但他的步法却很精妙,配合着手上的刀法发挥,实用与威力都十足。

  由眼前的步法中,何晓军记起了他曾经看过的一些记载,就有关于东洋人用刀的步法,如“左右跳跃,奇诈诡秘”、“横行疾斗,飘忽如风”、“长刀,倭奴之制,甚利于步,古所未备”等等。

  由这些古人的记录中,已经看出了步法是日本刀法的着眼点。

  其次是双手执用的长刀兼有长、短兵器的特点,故长兵器、短兵器都难对付。所谓“短器难接,长器不捷”、“长以度形,短以趋越,蹲以为步,退以为伐,臂在承腕,挑以藏撇”这些古记载,也把东洋刀法的精粹表露无遗。

  何晓军还看出了东洋刀法中的杀招,一是劈,一是刺,技法朴实严整,劲力充实流畅,完全没中国武术中常见的花架子,招招简单实用。

  自从来到了这个异世学武功之后,何晓军也算系统地接触过了中国国粹中的几种常用的兵器。而且,他那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性,更让他在短时间内,总结出了东洋刀、东洋刀法与中国武术中常用的刀、剑的优劣所在。

  中国传统的剑,利于直刺,但不利砍劈,而且由于窄长和两边薄的设计使其容易折断。中国传统大刀利于砍劈,但刀身笨重,不利携带和直刺。东洋的刀,可说是集合两家之长,利刺且利劈,而且本身设计又不易折断、易于携带。

  而东洋刀法呢?既发扬了中国剑法“持短入长,倏忽纵横”的传统优点,又摈弃后世中国剑法“徒支虚架,以图人前美观”的流弊,创造出以技法朴实严整、劲力充实流畅为主要特点的日本式刀法。

  何晓军还注意到的是,日本的刀法使用,充分利用地形、空间以发挥人自为战的特点,以一套变换极其迅速灵活的步伐,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杀,同进退轻捷结合起来。再加上器械精良,使技术与兵器相得益彰。

  何晓军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:眼前那看上去来来去去只有几招的日本刀,利于搏击,比一般的中国武功实用。

  不是曾经有古人说过,“日本刀不过三两下,往往人不能御,则用刀之巧可知”、“其人率横行疾斗,飘忽如风;常以单刀陷阵,五兵莫御。豕突蟹奔,万人辟易,真岛中之绝技也”。

  这些古记载,都记下了东洋刀的利害。

  何晓军还看出了年青的日本人用的东洋刀应该经常保养,让那刀保持光亮锋利,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,同时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,给对方造成心理威慑效应。

  虽然,经过了不长时间的观察,在当代算见多识广的何晓军,看出了东洋刀与刀法的特点,但他却想不出破解的方法来。

  对付像东洋刀法这样属简拙类的功夫,最好的方式是以柔制刚,不过,由于东洋刀不是一般的锋利,所以,如果没有能抵挡其锋利的柔性武器与之抗衡,这条路很难走得通。

 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以刚克刚。以刚克刚的前提,也是武器,何晓军就知道,二十九军为了对抗小日本的武士刀,专门打造了背厚大刀,用来与之硬撼,效果其佳。但何晓军此时的手头上,又哪来这样的武器?

  何晓军自制的那软条钢鞭,也算是一件刚柔相济的武器,问题是他从来没有练过、接触过东洋刀这样的武器,既不清楚自己的武器能否抵得住这天下闻名的刀,也完全没有与这样功夫对阵的经验,所以,他又哪敢冒然出手?

  如果不出手,那又该如何想办法救援已经眼看不支的白玉兰呢?

  就在何晓军紧张地思索着自己该不该出手时,一个他刚才疏忽了的情况,让现场的形势突变,导致他不得不出手,并制造出了他学武出道后的第一次险情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fa77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yfa77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